摘自壹心理---壹心理创作者:周小宽
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我想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但或许没有谁真的愿意让自己过一个潦草的人生。
可是真的很赶怎么办?可是没有选择怎么办?
我的一个旧同事兼好友,名牌大学毕业、在新公司主管品牌策划年收入五十万,去年迈入了三十岁。在她即将进入三十岁的“倒计时”半年里,我陪她度过了好几个无比焦虑的夜晚,我们谈话的主要内容都围绕着她给自己定的硬指标——“我今年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她是个行动派,努力地去相亲,加入各种单身群,和十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热烈联系,甚至把橄榄枝抛给了各种性格不合已分手6年的大学时代男友。
我没有办法改变她那会接近狂躁的紧张状态,我只是陪在她身边,在她每每准备纵身跃入一段勉强的感情来完成她给自己定的三十岁出嫁的目标时,“温和而坚定地”问她,你真的要这么赶吗?
- 01 -
你过得很赶时间,你知道吗?
在我20岁的时候,我觉得30岁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年纪。
而当我过了三十岁,我却不愿意再回到迷茫的二十岁,焦灼的二十八岁。
在人生的一些阶段里,我们之所以会有年龄的焦虑,是来源于你给自己设下的限制。而你之所以会给自己设下那些限制,是因为你不相信你自己。
你不相信你是独一无二的、珍贵的你,不相信自己的价值,也没有意识到保护自己的自我得以自由地绽放,这对于你只有一次的生命是多么神圣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徐静蕾成为了新女性的代名词,她是各大公号争相才写的对象,原因是大家发现43岁还没结婚的徐静蕾竟然活得很快乐,竟然如此淡定从容,她做导演、缝衣服、练书法,从外到内,就像刚绽放的花朵一样让人看不出任何要凋谢落幕的前奏。
一开始,我觉得她没有什么值得围观的:她只是一个很尊重自己的女性,一个很坚持自我的女性,一个觉得自己有价值,因而不需要活在别人眼光里的女性。
但是,当我亲眼看到28岁的蒋方舟在一个谈话类电视节目中自己提到年龄满眼的焦灼、害怕嫁不出去的恐慌,当我看到这个比徐静蕾年轻15岁的女孩,19岁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天之骄女、成功作家竟然在节目中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仍然有‘男权遗毒’”。
我就在想,无论是我那位朋友还是这个天之骄女,或者那些被年纪困扰着犹豫要不要放弃自己坚持的女孩,她们背后,都有一种她们难以抵抗的压力,有一个一直在后面虎视眈眈审视她们的标准,她们在这种审视和压力下,拼命奔跑,仓促而焦灼。
她们之所以会给自己设下时间的限制,被时间捆绑,不得不放弃自己最想要的最想坚持的部分,去完成某件事情,是因为她们没有一个稳定的完整的自我,无法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没有从自我中滋生的力量,去与背后的压力和审视抗衡。
她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在赶时间,
不是不知道自己可能要一脚踏入潦草的人生,
但是她们就是停不下来。
- 02 -
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心,而不取决于时间
我遇到过一些困扰而迷茫的读者,她们真的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对自己充满怀疑的人,其实都是内心没有接纳自己,没有真的爱过自己,没有拥抱过自己,没有真的去好好体会过肯定过自己的价值的人。
那个深处的“真实自我”一直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滋养,而心理学所说的“假性自我”则一直忙着疲惫不堪地讨好他人。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含义就是通过改变你对一件事情不合理的认知,来改变你因为不合理认知而产生的种种让你痛苦的情绪。
三十岁的焦虑,最根本的来源是,临近三十岁的女性所拥有的不合理认知。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心”,它的意思其实是,你的心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你自己和你所处的世界的关系,而你的认知则决定了你的心。
如果你的认知一直觉得自己是糟糕的,或者一直觉得自己需要按照别人的期望和标准来做到很多的事情,你才能算得上及格,那么你就永远无法过上自己真的想要的人生,也自然无法抵抗年龄的恐惧。
无论你是在怎样的年龄之中,永远都会有人对你不满意,无论你多么努力。
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可能隔绝掉那些对女性挑剔或者评判的眼光,即便是有男友却始终不结婚的徐静蕾或者坚守到四十岁嫁给爱情的林心如,她们一样面对着公众眼光、冷嘲热讽、媒体无数次的追问
——但是,
所有能够不被社会的压力和无处不在的审视追赶着的女性,
所有按照自己的态度去生活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下去的女性,
所有珍惜自己的当下,而不愿意潦草度过人生,没有被时间捆绑的女性,
其实都是经由独立的思考而拥有了对自己坚定的正确的认知的人。
她们内心对自己的认知有一个共同点:
我是有价值的,我的价值不由你来评判决定;
人生不是赶路,不是在什么点做什么事就好,而是忠于自己的每一天都很好。
无论我是少数还是多数。
这个关于生命的认知,是自我智慧和力量的体现。
这个认知可以让我们在临近三十岁的时候,给我们力量,并不觉得恐惧。
- 03 -
年龄不是写在脸上的,年龄是你内心的状态
三十岁就应该感到恐惧吗?
我们应该对自己多提问题,因为事情总是越辩越明,认知也是在思辨中转变。
我很喜欢有个叫做《奇葩说》的节目,因为它能包容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这就好像心理咨询,一个对年纪或者自我价值有困惑和焦虑的女性来访者只有面对一个可以包容接纳她全部的咨询师,她才有可能完全打开自己,说出自己全部的想法,自我思辨看到深处的真相找到自己的答案。
前两天SK-II和奇葩说做了个直播就讨论了“女性是否应该惧怕三十岁到来”的话题。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看节目的人都可以自由发声。
无论我们是否能立刻做出忠于自我的选择,但是能够不被外界所谓大多数的声音局限,提出自己的疑问、愿意倾听自己的想法、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女性力量的集体进步。
面对三十岁的到来,理清你的恐惧,知道自己其实是有选择的,是我们成长的一大步。
这期奇葩说嘉宾的观点出奇一致,
“三十岁如果是一个坎,那也不是生理的坎,是你自己心理的坎”;“三十岁没啥可恐慌的,恐慌的是那些看着三十岁女性的人,比如父母”;
“年龄不是写在脸上的,年龄只是一个状态,有的人二十岁就会老气那是因为她的心老了”。
你也这样想吗?
已经43岁的徐静蕾,在访谈节目里看上去完全没有受到年纪、样貌、单身女性这些标签的影响,她从内到外都流露出一种平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接受都满意,因为“我正在过着我想要的人生”。
她没有丝毫恐惧,也就不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设限,不会被时间捆绑。
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在那期节目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
“捆绑你的人生的不是时间,而是你的执念带来的恐惧。不要把你的恐惧归结为年龄。”
他说的执念,在我看来,就是固化在一些有年龄恐慌的女性心里的不合理认知,那是她们对自我对女性身份的偏见。
女人过了三十就是别人挑你了!”
“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就很难嫁了!”
“三十岁还换行业,这不是瞎折腾吗?”
“三十岁带着孩子还敢离婚?他一转头就能找到,你呢?”
抱着这些执念和不合理认知的人,临近三十岁当然会有强烈的恐惧。
就好像你总觉得这趟车就是人生最后一班车了,你哪管它开向哪里,人多不多,会不会半路抛锚,你就不假思索地觉得跳上去才能不害怕了。
- 04 -
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就值得更好的人生
有人说,不是我自己想不明白,我想不结婚、我想换工作,我想换个活法,可实在是无法面对父母的担忧、否定和叹息。
还记得那句话吗?人要离开父母才能成长。
离开父母不是说你不再见你的父母,与他们决绝,而是说,给自己在心理上划出一个独立的自我界限。
在这个界限以内,你要做你自己。在这个界限的前提下,首先实现对自己的爱和尊重,无法完成这一点,你无法真的成长。
每一个没有被时间捆绑,敢于划出自己与父母的边界,能够在任何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的女性,真的都很勇敢,因为她们愿意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将自己生命的责任交到别人的手上,交到世俗价值观的手上,交到父母的手上。所以她们值得更好的人生。
人生不是抛物线,到二十岁是高潮,到三十岁向上的曲线就会戛然而止。
如果你觉得二十岁是青春韶华,你可以肆意挥洒自由追寻,而到了三十岁,你就告诉自己我必须刹车、必须马上找个人结婚、必须死守不合适的男人或者工作,必须马上生至少一个孩子——
二十岁还在憧憬一切的你,到了三十岁就打算死心一头扎进潦草的人生,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真的能说服自己吗?
难道人生过完三十岁,后面是否幸福你就不管了吗?
如果把三十岁结婚或者生子当做一个目标,那么完成了这个目标,你就能幸福了吗?
结 语
心理学关于幸福有个“进展原则”:
“得到目标后那一刻的快乐其实十分短暂,无论是买车买房还是获得成就,而我们走向目标的过程,每前进的一步,都会让我们分泌快乐的激素,让我们内心感到快乐满足。”
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你真心想要的目标。
过程而非结果才是幸福的基础。
如果被三十岁或者其他的时间点捆绑,你的目标是因为恐惧的不合理认知而确定的,这样的目标实现的每一刻你都无法享受过程的快乐,而目标实现,短暂的平静之后,你还要品尝不得己的选择的漫长结果。
到了某个时间点,就把所有的自我都收进抽屉上锁——
恐怕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辜负自己的事情。
SK-II联合奇葩说的博主们发起的“女性是否应该惧怕三十岁到来”的讨论,其实是在告诉女性,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从容不迫地做自己才是身为女性最美丽最有力量的事情。
所有能够不被时间捆绑的女性,都是在这个时代拥有了自我的人,
无论世界如何对待她们,她们在内心都爱着自己,肯定着自己的价值,藉由着对自己的爱和肯定而永远充满力量,于是由内而外都散发出美丽,超越年龄。
以你的方式,在人生的每一个点都绽放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