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只能在那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
所有的迷茫、渺小、害怕随波逐流的焦虑,只有在这种存在感和意义面前,才能烟消云散。
01 “我总是很迷茫,而别人却清楚自己要什么”
人生中有一段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迷惑期”。
青春期结束,走向社会,还没有到不惑之年时,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迷茫的感觉。
尤其是那些过去在家庭中,因为原生家庭的压力,没有学会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模式,也难以维护自己内心声音的人。
他们会不由自主被大众牵着鼻子走,看看大家都在干嘛,而决定自己要干嘛。
以大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来判断对错与否,而很少在意自己的感受。
念大学时,班上有个女生曾经苦恼地说:“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渺小,而别人都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她说,你看隔壁寝室,6个人5个都考了英语六级,还有我们宿舍的谁谁,竟然去考会计证了!
后来工作了,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无论是人群中普通的,还是看起来已经很优秀的,永远觉得自己不干点啥就会落后,而具体要干点啥,都是参照别人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大众最近流行的标准。
然而,如此慌乱地决定和被动地投入去做一件事能取得预期的结果,真的能带来成长,提升这个人的价值吗?
——————
人生中,出现“迷惑期”是不可避免的。
但总是沿着“别人的路径”过自己的人生,只会过得越来越难受和无力。
因为这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啊,
因为你可能从来没想过,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思维过程。当我们想知道“我该干点什么”时,最简单方便不用负责任的做法,就是看看别人在干什么。
问自己,反而是困难的。
“别人都在这样干,我接触的观点都说这样是最好的,那么我就这样干呗”。
在这样的内心独白后面的潜台词其实是——
“如果让我自己思考该干什么,我就要为我的思考和决定还有未来的风险负责”。
我们真的害怕未来吗?其实我们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在意结果”。客观的说,无论是过大多数人的人生,跟随他人,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未来都一样是未知的,有风险的。
这是一个基础认知。既然在你生活的过程中,并没有人保证,你跟着别人干就一定会拥有很好的未来,毕竟你无法完全复制别人的人生。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去做别人都在做的事呢?或者会以别人做了而我就该做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而不想其他呢?
因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就意味着你不能把“过得不好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了。潜意识为了不承担那个责任,很多人屏蔽了自己的思想、内心的声音。
他们对自己和他人说:我完全不知道该干嘛,超级迷茫,别人好像都知道要做什么,那么我也这样做吧。
这是真心话。不是谎言。如果你的潜意识想这样,你一定可以完美地欺骗自己。所以只有强大的人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也只有强大的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因为这类人的潜意识人格,比其他人更强壮有力,可以承受“我选择了然而我选错了”,不会因为自责而粉碎。
所以他的潜意识,不那么畏惧为自己负责。于是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
02 逃避“我为自己负责”的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拥有你喜欢的人生
如果没有独立地为自己做严肃思考的能力,那么你根本无法发现自己喜欢或者热爱的事情,也不可能把你的思想变成你的行动。那么你当然就只能在随波逐流中焦虑。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有意识地可以培养的。
有的人,恐怕活到三十岁,也从来没有好好地为自己的人生思考过,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心灵进行过一次对话,问问它的感受,还有它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当你问自己,我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时,先别环顾四周,忘掉那些公号文章关于就业严峻或者考研没意义的论断和数据。
你先问问自己,考研的话,你会额外拥有两三年的学习时间,那么你真正想学习的是什么?你未来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吗?
就业的话,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你有工作的激情吗?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你觉得有激情,有憧憬,而这种憧憬足以抵消你可能薪资微薄并且辛苦的工作?
进行这种内心对话,你的答案的重要性,远超大多数人的选择、别人的道理,和你看到的所有观点性文章。
大家的原生家庭,各不相同,因此形成的人格也各不相同,但是成为强大的人,却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从哪里开始?可以从学习建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开始。比如经常进行上面那样的内心对话,而不是遇到一个自己的问题,马上就用别人的一个答案去回答它,从而回避掉真正的自我思考。
“他们说”“文章里说”“爸爸说”“妈妈说”,把这些放在一边,想想自己的声音是什么,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是什么,畏惧是什么,如何克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人,一边猛烈地攻击着自己强势的父母干扰了自己的人生,总是替自己做出决定,却看不到,对于一个有手有脚的成年人来说,如果你真的要去做,父母又怎么能拦得住你。你的潜意识,有没有不想为自己负责的部分?
你的内心是否还是个完全没长大的孩子?父母“强势地迫使”你过了你不想要的人生,那么你就不再需要思考以及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的人生好与坏,责任都是爹妈承担了,你那句“都是你们选的!都是你们害的!”早已在心里等着他们了。
无论人生如何,你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回避掉了失败和自责,至少你是个他人思想的受害者,你可以去批判可以去指责甚至讨伐。
但失去的,则是你自己只有一次的人生机会。内心住着一个小孩,和内心始终只愿意当小孩,请别划等号。
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有我们过去的伤痛和回忆,等待我们去拥抱接纳,但我们如果一直固执地让人格停留在孩童阶段,抵抗成长,我们就永远失去了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机会,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一个不想为自己负责任的孩子,就只能依附他人,她的世界,必然是不能由自己做主的。
当你允许你的人格成长,或者有意识地去进行独立思考,去促进人格的成长,锻炼自我的力量,那么你才可能愿意为自己做主。
一个孩子,即使跌跤,也甩开父母的手,往前走去,跌倒、爬起,再前进。他就这样朝着他的方向走进了他的世界。
强大,是这样一步步到来的。
03 做你喜欢的事情才能摆脱随波逐流的焦虑
做到了第二部分的为自己负责的“独立思考”,我们才能发现我们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你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你就会不再迷茫畏惧,可以摆脱随波逐流的焦虑。”
——主持人汪涵,在《开讲啦》里面,就分享了他的人生领悟。
他说他当时只是中专毕业,我们都知道,即使名牌大学毕业,有过硬的关系,要进电视台也是很难很难的。可是他喜欢,所以他就从打杂开始做起,搬搬抬抬、订订盒饭,一点点接近他的梦想。
和自己崇拜的人一起工作,在自己梦想中的地方工作,即使他没有去到那个中心,但是向着目标努力,一点点靠近的过程中,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这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条关于幸福的“递进法则”。
作为一个打杂的中专生,他在节目现场每次也拼命鼓掌,台领导注意到了他,看到了他因为鼓掌而发红的手掌,欣赏他的投入,提拔他做了带领鼓掌负责暖场的副导演。这在电视台,其实也是个比较低的职位。比打杂搬抬稍好一点。
但是这是一个转折,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做出自己的选择,沉浸投入在自己选择之后的努力中,这个过程,成功了是好的,即使失败了,你也一样会拥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你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了。
在这种过程中,我们会变得尊重我们自己,变得更能承担,变得更强大。
很多人,不敢选择自己的梦想,
除了害怕对自己负责,其实也害怕着自己如果投入去做了,但最终“一事无成”的感受。
什么叫做一事无成,或者失败呢?
如果在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领域,你总是和别人比较,那么永远都会有人在你前面。“比较”不会带来幸福和平静,只会带来对自己没完没了的不满意。
如果不和人比较,那么你就可以沉下心去投入过程,而不会用一个对结果不断打分的机制搞得自己意兴阑珊或者吓得自己干脆不敢投入。
没有比较,没有评判,就没有所谓的“一事无成”或者“绝对的失败”。就你个人而言,你选择了喜欢的事情,你尽力去做到你的最好,然后你可以换跑道也可以再继续努力。
如果一定要做出评判,这样的人生,并不是一事无成和失败的人生。而是一个高分的人生。
如果总是在别人的想法里,过着那种自己也不认同的生活,这样的随波逐流,一天天只会让你更加焦虑和迷惑。
是的,所谓成长就是,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并为自己承担的意愿,同时也要愿意舍弃“从众”这个看似安全的港湾。如果不深入内心,我们总会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的判断就是正确的。
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就好吗?就会比你自己内心的选择好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何来集体的迷思和集体的焦虑?你没有解决方案的事情,其实别人也未必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且别人的解决方案和大众的选择,未必就真的适合你。学业如此、就业如此、婚姻选择也是如此。
任何时候,别忘记尊重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看清这个事实,然后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大人”,为自己承担责任,找到热爱的事情,去做,那就是你最佳的存在,也是最好的人生。
毕竟,“我们的存在除了意味着充分地、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别的意义呢?”——约翰.麦克马雷
(摘自心理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