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首页  关于中心  咨询服务  危机援助  心理发展  心旅电子报  心理殿堂  心理测评 
心理殿堂
 学习资源 
 趣味心理 
 案例分析 
 心理书影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殿堂>>学习资源>>正文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兴趣能够发展成职业吗?
2017-01-04 14:42 psy  其他栏目

 

当我们谈论兴趣爱好时,我们往往过于聚集选择本身。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可能只是无力摆脱职业瓶颈。  

年轻时做一个不太喜欢,但可以挣钱的工作;中年时,再做一个很喜欢,但不挣钱甚至需要花钱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吧。  

最后还是会给出一些建议,去判断你的兴趣爱好是否可以发展成为职业。  

01  

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是职业定位,要考虑的有三要素:能力素质、兴趣爱好和外部环境。  

能力代表你能做的事,兴趣代表你喜欢做的事,外部环境代表最有价值的事。  

三者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就是兴趣爱好了。因为这是个很主观的判断。  

你想做个服装设计师,也许只是朋友夸了你几句“买衣服有眼光”;你想做个音乐人,也许根本就是你觉得这个行业很酷。  

所以,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2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感兴趣的,可能只是兴趣的光环。  

失业者的悲哀在于没有工作,而上班族的焦虑来自于有一份工作——被职业选择的人,痛苦自己心中有梦,却无力去追;而选择了梦想的人,却苦于梦想成真后褪去了光环。  

有很多职业自带光环,包括但不限于:记者、律师、广告创意、影视娱乐、音乐艺术、各种各样的设计师……  

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是以上这些,想以此为职业方向前,请仔细考虑,你爱上的是这个职业,还是这个职业的光环?  

十几年前,我离开了银行,成了一个当时还自戴光环的广告人。  

当时我想像中的4A广告公司:  

可以不打卡,可以在咖啡馆里工作,可以不穿西装;  

可以把聊天作为工作,美其名曰“寻找灵感”;  

可以与外国人一起工作,开拓国际化思维;  

可以每天逛美术馆,每周泡吧……  

现实中的4A广告公司:  

我可以选择加班,也可以选择加班,还可以选择加班;  

在不加班的时间,我只想好好地睡一觉,去美术馆、咖啡馆?去TMD美术馆、咖啡馆……  

每天早上,我和镜子里那个神采飞扬的人交换身份,然后,我的替身可以像广告里一样,为自己拿个“麦满分”。而真正的我,抱着一把破吉它,在地铁口对着另一个我高唱:“台北没有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03  

当我们谈论兴趣爱好时,我们往往过于聚集选择本身,而忘了问自己一句:“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我曾经招过一个“斜杠青年”。她学的是财务,毕业后为了圆新闻梦,进入了一个杂志社,干了几个月,因为看不懂那些媒体“老油条”,转行做文案,被我招进公司,但私下里,还在为不同的媒体撰稿。  

虽然她很聪明、很努力,进步非常快,但在我这儿干了几个月,还是又转行到了游戏公司,之后还学了服装设计,和别人合伙做了一个服装品牌,倒闭后就不知所踪了。  

在这兜兜转转的过程中,她每次的口号都是“追求理想,爱我所爱”。  

在组织行为学,有一个方向研究的是“工作动机”,也就是“我们从工作中获得了什么”。  

“工作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包括:成就感、兴趣、责任;另一类是外部动机,包括:高薪、晋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  

50年代之前,人们认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是独立无关的,比如在一些低端的工作领域,你给一个人升职加薪,并不会增加他对工作的兴趣和成就感。  

但后来,随着技术类、管理类工作大量增加,研究者却发现,当外部激励(升职加薪)出现一段时间后,内部激励(爱好、成就感)反而会下降。  

就像我们上学时,明明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大家都很喜欢,但一旦老师要求背诵,这篇课文就立刻变得面目可憎。  

在职场中,那些投入梦想职场的人,往往陷入这样的怪圈:一旦自己在某一个方面小有成绩,常常会发现自己当年的激情在慢慢消失,物质回报越强,那种失落感就愈加强烈。  

04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可能只是无力摆脱职业瓶颈。  

另有一个职业动机理论叫“挫折——倒退”理论,它是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补充。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需求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从低到高的几个层次: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很多人忽略了,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一个问题:他认为人一定要基本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有产生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就像中国的那句古话:“衣食足而知荣辱”。  

实际上,我们发现现实中有很多“地命海心(喝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的人。所以,“挫折——倒退”理论补充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某一个需求层次中,再努力也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倒退”或“跳跃”到其他层次,去寻求满足感。  

比如说薪水是属于安全需求这个层次的,升职是属于社会需求,当一个人再努力也无法晋升时,一部分人会产生“知足常乐”的心态,退回到生理需求层次。  

而另一部分人会直接“跳跃”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他们以为自己上错了舞台,以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层面上实现弯道超越。  

因为我有两次转行的经历,所以很多朋友想转行时,都会来向我咨询。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都会鼓励他们试一试,即使我不太看好。为什么呢?  

那种没有全盘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行业差别而转行的人,大多是为了突破“瓶颈期”,他们往往经过一段时间,还会回到原来的行业。虽然兜了一圈,又回来了,贴进去两三年的时间和收入,但好处是他们的心态不再三心二意。  

很多时候,所谓拥抱兴趣,不过是用经历一段繁华的方式,让我们直面生活的平淡。  

05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候,我们更有可能只是在逃避工作的无聊。  

“无聊感”是选择任何职业都无法避免的,它会出现在你从初级、中级、资深向大牛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就是——别!干!了!  

但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醒醒啊,老板喊你去搬砖。  

 

于是“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你产生这样一种幻觉:如果我从事的是那份“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职业的话,我一定会心甘情愿的加班,一定会享受这份工作中的各种累。  

嗯,一定是这样,都是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工作。  

06  

为了不让此文成为粉碎大家梦想的文章,我还是给出一些建议,去判断你的兴趣爱好是否可以发展成为职业。  

首先,请回忆一段中学背过的课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所以衡量兴趣爱好的第一关键因素就是:你是否已经为这个兴趣爱好付出努力?  

你说你喜欢摄影?希望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光喜欢没有用,你是否已经为这个爱好付出了什么?  

你是否曾为了拍一张照片,凌晨三点起床?  

你是否曾在人来人往大街上,忽然趴下来,以一个很奇怪的角度,完成一个意想不到的构图?  

你是否曾为了等一个合适的路人进入你构思好的镜头,而在寒风中像等待女朋友一样无怨无悔地等上几十分钟?  

你有没有光顾着取景,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下来的经历?  

 

别告诉我你已经买了一堆昂贵的镜头,花钱谁不会啊。  

也别告诉我,只要转行成功,这些事你都会做。  

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他想以写作为生,我问他已经写了多少字,他说现在没时间啊,他喜欢整块的时间写作,所以想转行。  

如果一个念头在你的心中有好几年了,却没为之付出任何的真正努力,那就不是兴趣,只是“拥有一项兴趣爱好”的那种感觉而已。  

任何事情,做到先做到“业余中的专业”,再谈兴趣转化为职业的问题也不迟。  

衡量兴趣爱好的另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就是:你能不能为此克服职业的无聊感。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钱而选择一个职业,这种无聊感就比较容易克服——看在钱的份子上,自己选择的方向,含着泪也要走完。但当我们因为兴趣爱好而选择一个职业,这种心理落差就比较难克服了。  

你是否愿意为了生计,放弃你最喜欢的摄影题材,一张又一张地拍浦东的城市天际线,拍到你再看到天际线就想吐?  

你是否愿意为了生计,忍受客户的唠唠叨叨,还有那些不懂装懂的无理要求?  

你是否想过摄影师也有职业瓶颈,你未来是想继续自由摄影下去,还是开个婚纱影楼,或者为图库供稿,或者成为真正“搞艺术”的?  

如果不能做到,与其毁了一个兴趣,不如只把它当兴趣,继续玩下去,说不定到了四十多岁,你还能“修成正果”。  

07  

40多岁时,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到了顶峰,面对真正的职业瓶颈(不是20多岁时嘴上念叨的那种)。你很难从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挑战,满足感也越来越淡。  

这就到了把兴趣发展成第二职业的时机了。你可以完全投身于新工作,也可以发展成平行职业,或者兼职。  

二十多岁玩摇滚,玩的是荷尔蒙,四十多岁玩摇滚,才是真正的兴趣。  

08  

1913年的法国,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瓦雷里已经在国防部工作了二十多年了。在好友纪德的建议下,他开始整理出版自己二十多岁时写的诗,并想在开头写一首短诗向年轻时的“诗人梦”告别。  

谁知道,虽然二十年不动笔,这首短诗却越写越长,越写越有灵感,根本停不下来,最后竟写成了一首长达500多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而且震惊法国文坛。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放在结尾,给那些还在苦苦追寻真爱的人,顺其自然吧,真正的梦想是不会被放弃的,随时在等待你的召唤。  

年轻时做一个不太喜欢,但可以挣钱的工作;中年时,再做一个很喜欢,但不挣钱甚至需要花钱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吧  

摘自【壹心理  

 

Close Window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广州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联系电话:020-36207024 3932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