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研究所】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我手机的各个APP上总是充满小红点,提醒着我哪里又有新干货待阅:
"教你如何在互联网转型大潮中成功"、"教你如何比别人活的精彩"、"互联网从业人物必读干货"等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之“过”在于,绝大多数人看过后发现它们对职场和人生规划并没有什么用。
要想真正把这些碎得不能再碎的信息利用到最佳,我们就要学会对其进行整理和深加工,而这需要我们拥有并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
保持深度思考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对逻辑能力、联想能力和批判能这三种能力的培养。
1.培养逻辑能力
树状分析任务
要学会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运用逻辑能力。
逻辑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上班族而言,学会其中一个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逻辑能力中的树状分析。
在艺术史中,早期的设计者麦歇尔就以树状图表达了艺术的视觉形式。后来的作品还有达朗贝尔的《人类知识体系图示》、海克尔的《人类谱系演化树》等。
笛卡尔这哥们早在17世纪就说过:"哲学就是一棵树,其中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史干,所有其他学科,都是从这一树干中发展出来的树杈。"
海格尔的《人类谱系演化树》
这些树的本质就是分类和顺序。我们平常工作所应用的逻辑能力就是如此。
市面上有一种"学说"很火,就是把任务或者信息分成四个象限。
但对于大部分初学者而言,直接把这些任务或信息分个主次即可。
老司机和菜鸟最大的区别就是,当老板下达"一堆"任务工作安排(这些任务工作就好比碎片化信息)之后,老司机会从容悠闲地把任务分个主次,然后再分一个123,主要任务可以理解为树干,次要任务就是主干里的树枝。
而菜鸟脑海里呈现的却是一团乱麻,紧接着就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除了要对人物进行分类,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
如果很多信息干货之后仍然做不好一件事情,那就不是干货的错,而很可能是你把这些干货的顺序弄错了。
比如今天看见了A干货,明天看见了C干货,后天你又读到了B干货,结果联思考都没有,直接认为当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需要先做A-C-B。
那你可说是白读了这些货。
2.学会联想“无关”的能力
连接碎片信息
学会联想是保持深度思考能力的第二种方法。
联想"无关"的能力是一种建立结构的能力。很多碎片化信息看似毫无关系,实际都存在某种联系。
我们平时要注意的就是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用思维粘贴起来。
硅谷是不少人的灵感缪斯,每天输出大量干货。很多人都以为,在硅谷工作的人绝大部分都具有天才工程师的背景。实际上,有一半人都是艺术学院出身的设计师。
每个人都认为硅谷是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但实际上,设计已经位于这部创新机器的核心。
喜欢旅行的朋友们一定对Airbnb不陌生。无论你用手机上的App或者是网页,界面是友好又安全的。
从房东的与客户交流的文本框大小,到按钮位置,再到系统提示用户的方式,每个细节都充满设计师的心思,都是精心打磨出来的作品。
毕竟Airbnb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都是是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求学过的设计师。
艺术与技术看似无关,却悄悄催生着最伟大的产品。
回归到我们的日常阅读习惯中来:当你正在浏览一个关于艺术品展览的微信推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可能会跟你的业务、工作、产品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呢?
或许大部分人都不曾点开过这类推送吧。
3.学会批判能力
挑战权威
保持深度思考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学会批判能力(CriticalThinking)。
它是西方整个学术体系、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康德和黑格尔对此作过详尽的阐述。
但真正意义上提出"批判思考"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EdwardMaynardGlaser。
他认为:批判思考是倾向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的,它要求对理性进行探索,并对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所认识,并有技巧地运用这个思考方式。
用简单一句话进行概括就是:"挑战"权威,"质疑"领袖。
我们对这种能力并不陌生。
电影里,辩护律师舌战;美国大选时,政客间激烈交锋。那些时候,他们最经常用的手段就是批判,挑战已经成规的教条。
回到每天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很多来自各种"权威"和"意见领袖"。
但是他们说的一定是对的吗?
这两年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话:创业N大军规,但你从来不怀疑,因为他们成功了。但你不知道的是: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有迹可循。
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内容的表层,却从来不进行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必定只能人云亦云。没有没有自己的洞见的人,最终只会埋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好的内容从来不缺,但是只有在我们培养好了上述能力、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后,才能把碎片化却高质量的内容占为己有。
摘自【壹心理】